公告:
祈求保生大帝庇佑國泰民安,風調雨順,疫情早日消除。
保生大帝
當前位置:首頁 > 奉祀神祉 > 保生大帝

保生大帝

為閩南(漳州、廈門、泉州)地區及臺灣、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,本名吳?(音「濤」),原為宋代的醫師。俗稱「大道公」、「吳真人」、「花橋公」。還有三十六神將為其部屬。通常保生大帝是指宋人吳?,然而亦有所謂的「保生三真人」信仰,認為孫思邈、吳?、許遜三位醫家,在成神後結拜為義兄弟,而都會被稱為「保生大帝」或「大道公」。

生平

據文獻記載,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,本名吳?(「?」音「ㄊㄠ」/「t?o」,「急速」或「往來相見」之意,非「本」字。另一說為本,其字華基,「基」與「本」為同義互訓),字華基,號雲衷、悟真,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(979年4月19日),福建路泉州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(今屬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)。祖籍清溪縣感德鎮石門村。

父名吳通,母為黃月華,原居漳州,因避亂而到同安海濱的白礁結茅為屋,討海維生。吳?十三歲時,父親吳通患病,但因家貧無力就醫而去世,母親黃氏後來也因憂傷去世,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。吳?初習捕蛇、採草藥,後學針灸、湯藥,醫術之名聲逐漸傳播民間。而根據北宋元祐二年(1087年)的〈西宮檀越記〉,作者孫瑀的祖父孫天錫在天聖四年(1026年)因食用河魚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調養,與一名周遊至此的裴姓方士(字號養真老人)相談甚歡。後來吳?得知裴養真在此,便前來會面,兩人相談甚歡,裴養真並將所知全部教授給他。而吳?得知孫天錫已經患病多時,便為他醫治,僅三天便見療效,半個月就治癒,三個月後已經調養恢復。之後孫天錫欲重金酬謝,卻被婉拒,兩人日後結為好友。後來吳?「飛昇」後,孫天錫在屋西建祠奉祀,後來因為靈驗,遂拓建廟宇,為「吳西宮」。

而在天聖五年(1027年)時,白石丁氏曾請吳?重新抄錄三世祖丁遷的遺囑並懸於祠堂。周茂欽認為這顯示吳?擁有一定的書法造詣,且在地方上有相當聲望,才會被當地大族延請。

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(1036年5月29日),吳?為了幫急症病患採藥,前往青礁的大雁東山,卻失足墜崖而羽化,享年五十八歲。當地居民得知後,為追悼吳?,紛紛塑像祭拜並私謚「醫靈真人」。

傳說吳?著有《吳氏本草》與《靈寶經》兩本醫學著作,他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時曾用《靈寶經》傳授草藥知識。而北宋大觀年間編纂有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其中的「霍香正氣散」、「加減平胃散」、「逍遙散」據說即來自《靈寶經》。


藥籤

在古代,病患及其家屬常會到保生大帝廟去求藥方。取得的方法一是透過降乩扶輦,另一種便是抽藥籤。藥籤乃是廟方透過中醫師收集驗方,在神前透過擲筊方式確認後才編為藥籤。泉州花橋慈濟宮流傳下來的藥籤約有157首,林永東認為其中有一部分的確是吳?所遺留的藥方,其他則是後世醫家研究出的驗方精華。此外學者范正義主張,目前中國大陸與臺灣流傳的保生大帝內科120籤,是根據廣東黎家坪村廣福宮的「保生大帝神效良方」120首略微變化而成。

吉元昭治認為藥籤的產生與道教符籙派有關,而學者林國平主張目前所知最早的藥籤是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由中國傳到日本的「呂洞賓真人神方占」,而中國在此之前已有藥籤存在。至於中國大陸所發現最早的大道公藥籤文物,是福建龍海市組山紅滾廟的道光十七年(1837年)藥籤木刻筒,有藥方184首(內科120、外科36、兒科28)。

特色

保生大帝藥籤的藥方組成簡單,劑量較輕,每味藥的劑量通常在兩錢以下。而且藥材多為價格低廉之物,不會難以取得。另外從藥方的內容來看,相當重視脾胃的調理,而且重視藥膳食療。


新竹縣寶山鄉大崎村9鄰大雅一街88號 │ 電話: 03-5799926 │ 傳真: 03-5218663 │ 圖文版權:寶山鄉保生宮 管理委員會 │ 統一編號:31799016 │ 技術支援:黃朝賢